人物小传---易俊,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年51岁,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本科文化,在职研究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技能大师,湖南省首席技师,现任娄底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华菱涟钢一炼轧厂设备室主管他爱岗敬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坚持跟踪了解国际国内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技术,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湖南新型工业化涌现出来的高素质、高技术和技能的双型技术工人代表,用他的工作成绩和学习热情谱写了一个技校毕业生的成长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少年时的易俊技校毕业走上了电工维修这一普通的岗位,然而不甘人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跃成为了电气设备维修技术的“领头羊”;为了迎头赶上薄弱的理论知识,他不舍昼夜从中技学历攻读到硕士研究生。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人生的不平凡,让我们见证了平凡的舞台也能奏响最响亮的乐章。
知耻后勇练就过硬本领
1991年,19岁的易俊在娄底技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涟钢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跨进这家湖南最大的钢铁企业,易俊有几分窃喜,“耍死的电工,累死的钳工”,他自以为进入了一个可以轻松栖身的“保险箱”。
进厂不久的一个深夜,易俊负责维护的设备推焦车出现故障,易俊费力地修了好久也没有任何进展,他紧张得手足无措,站在一旁干瞪眼。生产线经不起耽搁,易俊搬来救兵。只见师傅三下五除二地将问题解决了。事后同事告诉易俊,这其实是很小的一个故障,经他这么一耽误,工厂损失好几千元。易俊惭愧地低下了头,深受触动,也彻底改变了他进厂来“耍”的想法。“原来自己技术这么不到位,工厂还因为我造成损失。”为了弥补技术“短板”,易俊开始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机器没故障的时候,易俊就跑到车间转悠,了解工艺流程,掌握设备控制原理……逐渐地,厂里各种设备的机电故障,复杂电气的基本线路,易俊烂熟于胸。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我就能够独挡一面, 23岁晋升为电工班班长。33岁那年他成长为涟钢最年轻的高级电工技师。而这只是他的技术修行之路的开始。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易俊成长为涟钢薄板生产线板坯连铸电气控制维修技术带头人,主持了技术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200余项,解决各类疑难电气故障和技术难题百余项,为该企业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叫板”国外专家
显赫的成绩背后是易俊不甘于平庸的深造和学习。“维修电工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非常紧密的技术工种,也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这个专业也必须随时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为了更好地驾驭他所维护的设备,易俊选择了继续教育之路,他自觉完成了机电大专、本科所有教程,继而攻读中南大学控制工程在职研究生,成为涟钢工人在职研究生第一人。他说,“学习是终生事业,只要你不停地学,就会取得应有的成绩。学历不等于经历,文凭不等于本领,在设备技术改造和日常设备维护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迫使我不断学习充电。”
2002年12月,易俊选调入涟钢CSP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建设。这是一条主体设备从国外引进采用当代最先进技术的生产线。一进筹备部,迎接他的只有几十本外英文技术资料。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一面参加技术培训和准备工作,一面挤出时间学习外方技术资料。为了尽快熟悉掌握外方技术附件和功能规格书,他主动放弃婚假,新婚第二天便继续上班,短短的三个月硬是将几千万英文技术资料啃了下来。
2003年12月,薄板生产线连铸机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由于工程进度要求,通常需要近半年的调试期缩短到不足3个月,任务难舍难分,涟钢请来的外国专家也把它当做“烫手洋芋”不敢接手。而易俊则带领着调试小组成员接下了这个“硬骨头”。顾不上天气寒冷,易俊将“家”安到了调试现场,每天加班到凌晨。短短的三周内完成了这件本应由外国专家执行的工作,打破了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的PLC“打点”的神话,为设备功能调试缩短了大量的调试时间。当系统即将进入热负荷试车时,PLC系统发生Devicenet网络通信故障,在外方技术专家束手无策之际,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功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为此东芝GE公司技术专家竖起大姆指夸奖他:“真棒!中国工人”。
勇于创新,屡克难题为企兴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让易俊拥有了向更多困难挑战的资本与自信。
由于涟钢CSP连铸连轧项目的机器设备都是进口的,而自动控制系统是机器设备的关键部位,一旦掌握就等于解剖了机器的全部“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轻松多了。于是“解剖神经”成为易俊的攻关着力点。易俊识读了所有控制程序,根据控制原理,一笔一笔地绘制控制草图,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不管出了什么问题,他看一眼准能把毛病说个八九不离十。在设备维护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的易俊,开始大胆给洋设备“动手术”。 由于进口设备技术保密的严格,消化吸收非常困难,进口零器件,进口维修成本相当高,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而且周期长,引进零件从订货到到货,一般都要二个多月时间,停机时间过长,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算的,面对这种状况,他敢于向洋设备动手术,不为“洋”设备所吓倒,掌握了价值高达数百万元的进口位置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专用冷却电缆、液压伺服阀、塞棒控制系统、TCS系统等关健备件的修复技术。
“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学以致用”,近年来, 为了充分发挥CSP生产线先进设备的性能,为生产创造更好的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易俊首创了位置传感器简易标定方法和位置传感器在线更换应用技术,两项技术方法大大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和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已经在涟钢薄板生产线广泛应用,并推荐到国内同类型企业应用。
如何解决设备长期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针对CSP线精炼炉高压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损坏高压柜和变压器的问题,易俊组织团队攻关,认为问题关键是要对系统操作过电压进行治理,通过变压器一次侧安装过电压保护器和阻容吸收器、三次侧(三绕组结构)加装吸收电容器,采用无间隙型过电压保护器,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变压器低压侧电压波形,以此方法寻找到电容器的适当容量并在原付边分别配置,通过两年来运行,效果明显,有效降低了操作过电压,保护了精炼炉高压设备的安全运行。2013年荣获了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6年到2018年期间,易俊潜心研究与美国资深钢铁专家江博士联合开发了二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坯连铸振动偏正弦曲线和高强钢冷却曲线,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试验和生产过程的优化,研发新型非正弦振动曲线和冷却曲线及适合于涟CSP薄板连铸机的参数,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生产应用表明,新的振动曲线减小了铸坯表面的振痕深度20%~40%,改善了铸坯表面质量,拉速从3.7米提升到5米左右,基本上没有发生板坯连铸机漏钢,顺利地实现了高强钢等品种钢开发和连铸高拉速下的产能提升和质量保证。连铸工艺控制目前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热轧薄板生产线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手段,为企业品种结构调整,实施质量效益型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后盾。
2020年到2023年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CSP自动化升级一期改造、一炼轧精炼炉、5#板坯连铸机等项目建设,实现了国内工期最短,达产达效最快,为涟钢十四五规划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倾囊相授,培养大批精英徒弟
易俊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成为他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资深专家和培训师,被多家职业院校聘请为兼职指导专家和教授,先后编写了《CSP铸机设备故障维护手册》、《光电编码器安装与标定》、《CSP铸机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企业培训教材,组织开展了3000余人次职工技能培训,他带出的徒弟中有20余人取得了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培训的选手参加涟钢集团各届维修电工大赛,好几届囊括了前6名,成为涟钢集团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维修技术骨干力量。通过传帮带,不断普及和应用新技能,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使企业曾一度出现的技工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多年的经验让他看到了国内技工与国外技工的差距。在与德国技工一起调试设备的过程中,易俊感受到德国人对于细节的苛求,而中国技工则不注重细节,片面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你们中国人可以购买到我们的设备和专利,但你们永远无法生产出我们的产品,因为你们没有我们的技工。”德国人的这句话深深刺激着易俊,他说:“我认为技术工人是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扎实做好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无论什么技术,仅仅满足于‘能干’是不行的,还要干好,干到超一流,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技术发展的春天。
友情链接 |
单位地址: 娄底市湘中大道13号市政府大院 电话:0738-8314891 传真:0738-8314891 湘ICP备19007600号-1